森林舞会老虎机_老虎机游戏-下载平台

图片

【文史留韵】“嵩”是许嵩的嵩,“县”是嵩县的县—嵩县县名由来

来源: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时间:2025-06-03

“嵩县”县名由来

作者:周明海

辞海云:山高曰“崇”,山高而大曰“嵩”。在古代崇、嵩为通(同)用字,嵩县历史与“崇”紧密相联。在远古时期,嵩县所在的外方山名崇高山,简称崇山。崇山(外方山)延伸至登封也就是中岳嵩山。嵩县地域为黄帝重孙崇伯鲧所建的有崇国所在地,有崇国的故城就在今库区乡桥北村。黄帝重孙崇伯鲧在这里治水、筑城、建有崇国,有崇国存在达一千多年,到商末周初,被周文王所灭。到金皇统元年(1141)改顺州为嵩州,明洪武二年(1369)降州为嵩县,由此看来嵩县县名的沿革是在崇国、崇山的基础上演绎而来。


从陆浑伊阳到嵩州嵩县

作者:李正范

嵩县历史悠久,建制时间较长,从秦汉时期的新城、陆浑县开始,名字不断变化,唐宋时演变为伊阳、伊州,南宋升为顺州,金朝改顺州为嵩州,明朝降州为县,沿用至今。

嵩县的县名不仅给当今外地人造成错觉,误认为嵩县位于中岳嵩山地区,与登封为一地,而且历史上,自明朝以后,很多人也不解其意,甚至认为是古代人弄错了。明朝王守诚编纂的《嵩县志》载:“名义虽各有所取,以山川得名为多。嵩治,伊水在城南之下。唐宋称名‘伊阳’,于(与)水北之意相协。及金则始更名为嵩(按,嵩山下邑为登封,东抵嵩县,在一百里外)。以彼名此,则昔人之误也。”那么,金朝为什么会把位于伊河流域的“顺州”改作“嵩州”?是真的弄错了,还是嵩县与中岳嵩山另有渊源?本文在此作一简要叙述,以解众人之惑,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。

嵩县所处的伊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同时又是伊洛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伊河流域很早就有远古人类活动,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。2012年5月,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伊河上游的栾川县(古代属嵩县)孙家洞旧石器洞穴遗址进行第一次抢救性发掘时,发现了中更新世时期人类化石,所处年代与北京猿人(距今约69万年)相当。经中国科学院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鉴定,将其定为“直立人栾川种”,简称“栾川人”。今嵩县库区乡桥北遗址、旧县镇西店村乌稍岭遗址,均有打制石器石锄、石犁、石铲、石斧等旧石器时代工具出土。

新石器时代,从裴李岗文化、二里头文化到龙山文化,嵩县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几个重要的氏族部落——有蟜氏部落、炎黄部落、陶唐氏帝尧部落、涂山氏部落、有崇氏部落、有莘氏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,有的部落还在此建城池、立邦国,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址。库区桥北遗址、阎庄窑湾遗址、田湖陆浑遗址、九店北石桥遗址都是有力的证据。

夏、商、周三代时期,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嵩县地域,大禹治水,凿开龙门、陆浑和崖口,疏通伊河,使“五洋江”沧海变成桑田;商汤三聘有莘国的伊尹做宰相,终成大业;陆浑戎东迁到伊河川后,这里成了诸侯争霸、七国争雄的战略要地。

秦朝统一中国后,实行郡县制,在今嵩县高都川地域设立新城县(治所在今嵩县老城)归三川郡管辖。又在今田湖镇古城村设陆浑邑。至此,嵩县地域开始正式有行政建制。

西汉时期,改三川郡为河南郡,治所在今洛阳。汉惠帝四年(前191),在陆浑邑的基础上,设陆浑县(治所在今嵩县田湖镇古城)。新城县治所迁到今伊川县平等乡古城寨,与陆浑县同属河南郡。西汉元鼎四年(前113),新城、陆浑二县又划归弘农郡管辖。东汉沿西汉制。

魏、晋、南北朝时期,政权更替频繁,区划沿革复杂。曹魏时,实行州、郡、县三级制,今嵩县地域设陆浑县(治所在今田湖镇古城),归司州部河南尹。魏黄初元年(220),将陆浑县改属司州部弘农郡。

西晋时,嵩县地区仍沿旧制,设陆浑县,隶属司州部河南尹(治所在洛阳)。西晋泰始七年(271),伊河暴涨,陆浑县城池被毁,县城迁到城南30里的陆浑村(即今嵩县田湖镇陆浑)重修城池,名南陆浑。

东晋时,南陆浑县改属豫州郡。

五胡十六国时期,南陆浑县先后隶属于后赵、前秦、后燕、后秦统治,治所未变,而却归属司州部河南尹管辖。

南北朝时,嵩县地区先后经历了南朝宋、北朝的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六个王朝的统治。

南朝宋永初年间(420~422)废新城县,专置陆浑县,隶属洛州洛阳郡。

北魏统一北方后,太和十七年(493),孝文帝迁都洛阳,沿置陆浑县。又于陆浑县南部地区设置东亭县(治所在今嵩县旧县),与陆浑县同属司州河南尹。

东魏孝静帝时(534~550),在今嵩县陆浑村筑伏流城,改陆浑县(今嵩县陆浑村)为南陆浑县,又于今田湖镇古城村置北陆浑县。又废东亭县,改置北荆州(治所在今嵩县库区乡桥北村),下领三郡:伊阳郡(今嵩县老城)、新城郡(今伊川平等古城)、汝北郡(今汝州西部)。

西魏孝武帝西迁,以韦法保为东洛州刺史,置栅伏流城。北齐时(550)年,改伏流为南陆浑,隶属和州伊阳郡。

北周时(577)年,改北荆州为和州,废南陆浑县,改置北陆浑县。

隋唐时期,政局稳定,行政区划变化不大。隋朝统一后,把和州改为伊州(治所在今库区乡桥北),省去北陆浑县之名,把北陆浑县并入南陆浑县,又将南陆浑县改为伏流县(在今陆浑村)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在嵩山南部地区设嵩州,治所在今登封告成,仁寿四年(604)废。隋炀帝大业初年(605)又把伏流县改为陆浑县,废除伊州。伊阳郡、新城郡改属豫州部河南尹。

唐代李世民攻取洛阳后,恢复河南郡,仍设伊州。唐先天元年(712)在今嵩县旧县镇设伊阳县,将陆浑县西南部划归伊阳县管辖,与陆浑县并存。唐朝时,伊河流域三县并存:伊阙县治所在今伊川县平等,辖伊河西龙门至陆浑;陆浑县治所在今嵩县陆浑,辖陆浑至旧县,包括汝阳西部:伊阳县治所在嵩县旧县,辖旧县至车村、栾川及汝州西部和鲁山的部分地区。唐武德四年(621),将汝州降为襄城郡,归伊州。627年把鲁山划归伊州。

五代初期仍置陆浑于伊阳县,归河南府。后来,陆浑县并入伊阳县,将伊阳县治所由今旧县迁入今陆浑村。

《旧唐书·卷三十八》“武德四年(621)割阳城(今属登封)、嵩阳(今属登封)、阳翟(今属禹州),置康城(治所在今汝州境内),又置嵩州,治阳城。”这时的嵩州因治所设在嵩山南麓的阳城,义管辖嵩山地区,故名。唐贞观元年(627)把阳翟割给许州管辖。贞观三年(629),废除嵩州及康城县,把阳城县和嵩阳划归洛州管辖。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(696),武则天“登嵩山,封中岳”后,改嵩阳县为登封县,阳城县为告成县。隋唐时期的端州前后两次共存在了十几年,与今天的嵩县尚无任何关系。

宋、金、元时期,政权更替较快,区划变化也较大。北宋初,伊河流域仍是伊阳,伊阙、陆浑三县并置。建隆年间废陆浑县,熙宁五年(1072)成伊阙县为镇,并入伊阳县,求属京西北路河南府。伊阳县管辖的范围大体在今嵩县、伊川河西大部、汝阳西部、栾川(部分)地域。

南宋与金对峙时期,伪齐政权将原河南府的伊阳(今嵩县)、永宁(今洛宁)、福昌(今宜阳)、长水(今属洛宁)四县设为顺州(历时7年,有归顺金朝之意)。南宋绍兴九年(1139),宋金议和,金归还宋河南地,伊阳县因翟家军抗金护陵有功被南宋朝廷升为顺州,“一以便军民之统,一以昭不判之义”(明·王守诚编《嵩县志》),州治所在今嵩县老城,辖伊阳、福昌两县,历时2年。金皇统元年(1141)金政府进行区划调整,将顺州的管辖范围扩大至四县四镇。四县为:伊阳、永宁、福昌、长水;四镇为:鸣皋(今属伊川)、府店(今属伊川)、韩城(今属宜阳)、三乡(今属宜阳)。并将唐代嵩州管辖的嵩阳县之一部分(今伊川河东数乡镇)和康城县之一部分(今汝阳北部及汝州西北部)也划归顺州之伊阳县管辖。这样顺州的管辖范围就扩太到了中岳嵩山的南部地区。同时将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的“顺州”之名顺理成章地更名为“嵩州”,嵩州治所设在嵩山的起脉之地——原顺州旧址(今嵩县老城)。嵩州初期归南京路河南府管辖,金兴定元年(1217),金升洛阳郡为中京,嵩州归金中京管辖。这就是顺州改为嵩州的历史原因,也是嵩县之名的最初来源。并非如王守诚所说“则昔人之误矣!”

元朝仍设嵩州。直到元至正三年(1343)才废州治,伊阳县迁入州治所,嵩州直辖原伊阳县之地,属南阳府。这时的嵩州已名存实亡,只有空名,没有实权,管辖范围也大大缩小,只相当于今天的嵩县、伊川大部、汝阳西部和北部、汝州西北部及栾川部分地区。

明洪武二年(1369),降嵩州为县,始称嵩县,省去伊阳县之名,嵩县的管辖范围仍是元朝时的嵩州伊阳县之地。明正统至弘治年间,又三次将嵩县所管辖之地割出,或用作军队屯田,或用作设置新的行政区域,使嵩县丧失了对嵩山南部的管辖权,管辖范围进——步缩小。“正统、弘治之间,两分嵩地,为军所屯田。明成化十二年(1476),又割东四保十二里别置伊阳县”(明·王守诚《嵩县志》)。伊阳县治所设在汝河之北,因明朝以前这里归伊阳县管辖,“乃取伊阳旧名名(命)之,城在伊水南(东)一百余里,义均不妥”(明·王守诚《嵩县志》)。从此以后,“紫罗口以东,伏流城以北,内埠之中,一望沃野,极目无际,嵩昔所赖以立者,今俱属之伊阳”(明·王守诚《嵩县志》)。由此可见,明朝初期,今汝阳西部和北部,汝州西北部,伊川县河东地区仍属嵩县管辖。经过明朝的几次分割,明朝中期后,嵩县虽然不再管辖嵩山南部地区,但仍然使用嵩县之名。这就是给很多人造成错觉的原因所在,既然嵩县已不管辖嵩山南部地区,就应该恢复其原来名称。更不应该把“伊阳”之名放到汝河之北,错上加错(直到1959年,为避免与宜阳县混淆,将伊阳县改为汝阳县,汝阳县才名至实归,而嵩县之名一直未改)。

清朝入关后,维持了明朝时期的历史现状,未作大的变更。中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,嵩县的版图变化较大,又先后划出部分地区,归伊川县和栾川县管辖,只留下3008平方公里的土地构成了今天嵩县之版图。嵩县的名字虽然也有小的变化,但万变不离其宗,至今仍在使用。

纵观嵩县县名的演变过程,可以看出:陆浑本是少数民族之名,春秋时因政治原因从遥远的大西北,跋山涉水东迁到伊河川后,聚居而成村落,形成地名。从秦汉到北宋,断断续续长达近千年,陆浑成为县级地方行政机构,时间跨度长,历史悠久,反映了华夏大地上各民族的迁徙、融合、发展的曲折历史,最具历史文化底蕴。伊阳之名,从南北朝时的东魏设伊阳郡开始到明洪武二年,前后经历800余年,时间虽然不及陆浑之名长久,但却名副其实,反映出了其位于伊水之阳的地域特征。嵩州之名从金到明,经历228年,又演变为嵩县,至今已700余年。嵩县之名由嵩州而来,一是因山川而取,二是因人文而得,主要是因为辖区之内有名山而得名。就像今天湖南省的大庸县因管辖张家界而改名张家界,安徽省的徽州因管辖黄山而改名黄山市,四川省南坪县因境内有著名的九寨沟而改名九寨沟县一样,嵩州因曾经管辖嵩山南部地区而得名。嵩州在嵩县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,不仅是因为管辖范围广大,而且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,前所未有,这就如同某人曾担任过荣耀之职,后人多以职务呼之而忘其真实姓名一样,嵩县人应以嵩县之名而感到自豪和骄傲!

icon_doc.gif【文史留韵“嵩”是许嵩的嵩,“县”是嵩县的县—嵩县县名由来.docx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