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0日至11日,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。按照会议安排,嵩县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面的相关做法和成效作典型发言。
省水利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李建顺对嵩县水土保持工作高度肯定:“嵩县‘水保+’非常有特点,尤其是淤地坝、丹参基地有特色。水保工作与乡村振兴、文旅融合方面做的非常好。嵩县做到了以水富农、水美乡村、水韵文旅、水兴产业。”
“十四五”以来,嵩县水土保持工程争取上级投资2.2亿元,在全县12个乡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.5万亩,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5个,新建淤地坝7座,淤地坝除险加固22座,淤地坝灾后恢复重建2座,形成“多层次、多功能、多效益”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,实现了“保水、保土、保肥”的生态效益与“增产、增收、增效”的经济效益双提升。
2023年,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嵩县召开,省水利厅厅长申季维等领导先后莅临我县开展调研。2024年,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原司长蒲朝勇实地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,指出“嵩县蹚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区路径”。《中国水利报》头版以《深化水土保持改革,加快生态文明建设——好日子扶“梯”而上》为题报道我县坡耕地治理与乡村振兴融合经验。创新举措与经验如下:
一是强化规划引领,推动产业融合发展。立足县域生态本底,编制《嵩县水土保持规划(2019—2030年)》,构建"山顶防护林—山坡梯田—沟道坝系"立体防护体系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集中连片推进发展思路,创新“水土保持+产业导入”模式,在田湖镇、城关镇等区域打造3个万亩级中药材基地,形成"合作社+基地+农户+公司"全产业链条。配套建成专业交易市场与冷链物流园,推动中药材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项目,为"中原药谷"建设注入水利动能。带动群众增收15亿元,户均增收1.2万元,极大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,丰收群众扬眉吐气,纷纷表示“致富不忘水利厅”。
二是创新治理机制,激发基层参与活力。将水土保持融入社会治理,调动乡村两级主动性,助力乡村产业与环境发展。建立“谁治理、谁受益”机制,明确管护责任,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。树立典型示范,打造田湖镇坡耕地治理、道回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精品工程,通过“现场观摩+效益算账”和“以工代赈”激发群众参与热情,实现从“要我干”到“我要干”的转变。
三是深化文旅融合,打造生态经济产业链。践行“水润文旅”发展理念,实施龙潭沟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,形成“生态治理+特色产业+文旅开发”融合模式。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,与北师大、郑州大学共建水土保持科研基地,推动治理技术成果转化应用,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性实践方案。
四是探索新兴路径,助力绿色低碳转型。积极推动黄寨川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,完成碳汇本底调查与监测,核算碳汇量30余万吨,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市场化提供科学支撑。
下一步,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,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力争“十四五”末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突破1200平方公里,水土保持率达65%以上。推进推动黄寨川碳汇交易落地,通过“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”认定,让“绿水青山”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“金山银山”。